在陆地面积1174平方公里的乐清,有过跑供销、当技术工人、经商办企业和创办金融机构经历的陈维国是个响当当的人物。 身兼温州市人大代表、乐清市政协常委、市工商联常委、乐清民革副主委、市光彩事业基金会副会长、柳市商会副会长等多项社会职务的这位银行行长,"太忙"不是他的借口,而是他的真实写照。几次相约,都因为确实"太忙"未能如愿。因此,他约我在2002年6月的一个星期天在他的办公室见面。在这难得的没有多少干扰的环境里,他向我畅开了心扉,谈起了自己一段段的人生经历: 在号称"东方电器大都会"的柳市,每天他走在川流不息的人群中,看着那一张张渴盼致富的父老乡亲的脸,他产生了创办民办金融机构的构想,这一干就是十几年…… 陈维国创办过中小民营企业,因此他对中小民营企业业主、个体工商户在发展经济中遇到的资金短缺这个最大困难非常理解。1987年初,当低压电器行业在柳市勃兴的时候,陈维国便经常性思考在民营经济发达的柳市这片热土上,是否可以创办民营股份合作制金融机构,来支持两小企业的发展,解决民营企业的融资困难。他积极寻找政策依据,得到了当地人民银行的支持后,即和朋友开始了紧张的筹备工作,终于在1986年6月经人民银行批准,创办了柳市金融服务社(乐清柳市城市信用社前身)。他请出精通金融业务的岳父帮助打理金融服务社业务,自己继续办工厂。 柳市金融服务社的创办,使中小企业和个体工商户如鱼得水。但当时由于金融服务社内控不健全、管理未完善和某些股东经营思想不端正等因素,到1992年底时,金融服务社发生亏损,当地人民银行为了化解金融风险,准备对该社进行清算接收。 在这危急时刻,陈维国毅然站了出来,他向人民银行领导坦陈己见,认为金融服务社作为新生事物,在柳市这个温州十大商品市场之一的地方出现风险,并不是设立该机构本身的因素,而是内部管理不善、经营思想不统一造成的。为此,自己准备出任董事长兼总经理,化解当前所出现的各种风险,并表示自己决不会给民营金融业丢脸。 看着这个风风火火、办事干脆利落而在乐清很有号召力的青年,人民银行的领导同意了他的要求。 1993年春天,陈维国开始走马上任。上任以后,他即和社里一班人分析原因,商量对策,结果是对社里进行了大刀阔斧的改革,调整了内部人员结构,加强了内控管理,正确处理了内控与发展、服务与制约的关系,注重业务创新,进一步明确金融市场目标,强化了业务培训。 接手后,陈维国更直接地感受到服务社在支持群众致富中的巨大作用,对金融业是现代经济的核心有更深切的感受。同时,他还感觉到自己的责任大、风险大,手中的笔似有千斤重。别看金融服务社不大,但每天人来人往,门庭若市,一挥笔就是几万、几十万、几百万。如何用好用活资金,使每一笔贷款都用到刀口上,同时加强内部管理,防范金融风险,成为陈维国思考得最多的问题。 "尽管我搏击市场多年,但那时对金融业务还不怎么懂,可以说是个门外汉。不懂就得学,我不仅购置了大量金融业务书籍不分白天黑夜地读,还经常针对实践中遇到的问题,向温州和省里的专家行家请教,非把它弄清楚不可。通过不断的忘我学习,我的金融业务知识、法律知识和实际工作水平有了很大的提升。"说起这段经历时,我看到陈维国的脸上充满着快乐的神情,也许他还沉浸在"学习是快乐的"意境之中吧。 1993年8月,柳市金融服务社更名为柳市城市信用社,全面实行董事会领导下的总经理负责制,全面明确了金融定位。通过改革后,城市信用社的业务很快有了起色,笑靥也回到了每一个投资者和工作人员的脸上。而令陈维国高兴的是,通过自己的刻苦学习、钻研业务,自己竟在1995年12月全省由100多位城市信用社法定代表人参加的金融综合业务、法律法规考试中名列全省第一名。 陈维国不仅在考场上是高手,在平时实战中还有不少新招、绝招。为方便群众存贷款,他率先在全市推出全天候服务,使"我们没有休息日"、"别人做不到我做到"成为柳市城信人的口头禅。与此同时,还在全市第一个开展金融机构上门服务活动,第一个创立为个人办理结算业务、信贷业务。作为社里的领头雁,陈维国好多绝招。其中最主要的有两大绝招。一是对上千家中小企业和众多常贷款的个体工商户做到心中有本账,并且能做到八九不离十。他不是等人家前来要求贷款,再去调查了解,而是平时就注意调查研究,他经常带着矿泉水和几块饼干下去,向熟人、亲戚、朋友了解各种经济动态,了解人家的经济实力、信用程度等方面与自己工作有关的信息,日积月累,他便有了一本柳市人"综合实力"的账。这样放起款来就做到心中有数。第二绝招是:"帮到底、催到底"。陈维国是个说得到、做得到的重感情而讲原则的人。一旦他认定了一个企业、一个人,帮起忙来比办自己家里的事还认真,总是尽可能帮到位,同时强调贷款的信用原则,要求贷款者按约履行合同,说明"有借有还,再借不难"这个最浅显最深奥的道理。每天,他对哪些贷户到期了如指掌,在贷款到期的一星期就发出收贷通知,中途必定亲自联络,还贷当日下午未来还贷的,当即亲自或派员上门催账,毫不含糊。 陈维国发放贷款有自己的独到看法。只要通过深入的调查研究,对企业的经营情况、法定代表人综合素质、产品的科技含量、市场需求等方面了如指掌,做到心中有数后就敢于发放信用贷款。通过他大胆的尝试,救活了15家濒临倒闭的民营企业,现在这15家企业发展稳定,销售额均在3000万元以上。1996年,在某集团公司经营业绩和社会信誉欠佳的情况下,他通过深入调查后得出了该集团公司股权清晰、创业者文化素质高、富有开拓创新精神以及产品结构符合市场发展方向,但融资能力较差的结论。在各大银行不贷、本社股东有不同意见的情况,毅然挑起责任,持续五年大胆对该集团公司进行扶植,使该集团走出困境,呈现出勃勃生机和活力。 还有一家电度表生产厂企业,产品市场销路不错,但在到杭州购买主要原料时,缺口200万元,由于陈维国事先对这家企业情况十分了解,对产品市场情况也很清楚,便同意贷给这家企业200万元。后来,在该企业遇到困难时,他就像"及时雨"一样,给予企业支持。在陈维国的扶植下,这家原来只有几百万产值的企业已发展到超亿元的规模。类似例子,不胜枚举。 由于有了这些绝招,使柳市城市信用社在全国其它城市信用社普遍经营不善的情况下,保持了强劲的发展势头。到2000年年末,该社各项存款余额达26534万元,各项贷款余额达18442万元,历年来累计发放贷款36亿元,实现税利3000多万元,各项主要经济指标名列温州市城市信用社首位,全部符合资产负债比例管理的要求。连续五年被评为乐清市创税大户、乐清市十佳金融单位、温州市金融示范窗口、浙江省百佳储蓄窗口等光荣称号。 2001年,根据国务院和中国人民银行总行有关整顿城市信用社的文件精神,陈维国在柳市城市信用社业绩显著、回报丰厚的情况下,服从金融改革大局,积极参与国有股份制银行--中信实业银行兼并柳市城市信用社的有关工作,其出色的业务水平和工作能力,得到了中信实业银行的信任,被中信实业银行杭州分行任命为中信实业银行乐清支行行长。 在收购柳市城市信用社的过程中,中信实业银行杭州分行对陈维国领导的柳市城市信用社有恰如其分的评价。该分行认为:该社经营状况正常,资产质量良好,会计报表和各项业务数据真实,没有发现账外经营和违规经营情况。并指出:在乐清金融业中,柳市城市信用社作为市场经济发展的产物,对乐清经济的发展和金融业的推进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曾有力支持了乐清民营企业的发展。其原先的经营优势主要是:机制灵活、适应性强;制度规范、手续简便;服务优良、接近客户;机构精简、成本较低。正因为具有以上的优势,才能在各大专业银行竞争激烈的环境中求得生存和发展,成为乐清金融业不可忽视的力量,也为收购后的业务发展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在陈维国的办公室里,当我读到这份报告时,我默默地多看了眼前这位富有创业热情和改革闯劲的金融业的"领头雁"。我想,在这份报告的背后,凝聚了陈维国多少的思考、探索和辛勤的汗水呀! 无论是做皮鞋匠走街串巷,还是穿上油衣当技术工人;无论是在改革大潮汹涌澎湃之时,毅然投身商海跑供销,还是后来办企业创实业,在陈维国身上一直洋溢着热情、智慧和闯劲。 看着眼前这位有点子、有魄力、有思路的知名人士,我很难将他同皮鞋匠联系在一起,但事实就是这样。1968年,求知欲正旺的陈维国在文革"读书无用论"思潮席卷全国的特殊背景下,不得不中止学业。那一年他才15岁。作为名扬全县的皮鞋匠的后代,他自然而然地挑起了担子。每天天蒙蒙亮,他便挑起担子走街串巷,直到晚上8时左右才回到家中。懂事而聪颖的他用尚稚嫩的肩膀开始为生计而奔波,为父母减轻负担。三年之中,他早起晚归,足迹遍及柳市、乐成方圆几十里。辛勤的付出,得到的是在当时看来十分丰厚的回报:每年他都能赚上一千多元。数数用汗水换来的一张张钞票,陈维国的心头总会高兴好一阵子。做了三年皮匠之后,陈维国招工进入乐清县农械实验厂做车工。陈维国十分珍惜这来之不易的机会,如饥似渴地学习专业知识,虚心向师傅请教,并且还经常到温州冶金厂、乐清机械厂等兄弟单位学习。由于他勤奋好学,悟性又高,因此技术日见长进,几次在柳市区车工技术大比武上大展身手,名列前茅,然而陈维国始终提醒自己。"学无止境,为国多做贡献"成了他的座右铭。随着他技术的日见精湛,他还在车间开展了管接头喇叭口光洁度等多项技术革新,使工作效率提高了十几倍,并曾创下三班完成31天工作任务的全厂记录,成了名副其实的技术革新能手。 在极左思潮泛滥、政治气氛紧张的情况下,陈维国也曾经狂热过、迷茫过,但他始终没有放弃对技术的痴痴追求。同时,当时就很有市场意识的他就开始利用业余时间做"私工",他认为,这样做有两方面的好处:一是解决有关企业的技术和生产难题,为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多做贡献;二是对自己来说,不仅提高了技术,而且还增加了收入。当时他做"私工"的待遇是每天48元,属于"高薪"。农械实验厂的领导发现后,几次严厉地批评了他,责令他停止做"私工"。但陈维国还是认"死理",只不过"打一枪换一个地方"罢了。 在县农械实验厂工作了9年以后,1979年,沐浴着改革春风的陈维国决定放弃被人称羡的铁饭碗,消息传到父母、亲戚、朋友那里,他们个个奉劝陈维国:"扔掉铁饭碗,端起泥饭碗,风险大着哪,为什么床上不睡睡床下,是不是头脑发热啦?"可不管他们怎么劝,陈维国还是铁了心,下海投入了滚滚商品经济的潮流中。他揣着300元钱,开始踏上北上的列车,充当起了供销员的角色。此时的供销员还是个新生事物,陈维国心想目不识丁的人都敢出去接业务,自己有文化又懂一些技术,总不至于会落在别人后头吧。第一次他出差,到了河南和陕西,订了1860元钱的标准件和1100元钱的按钮开关,尽管路途十分辛苦,但他心里还是十分愉快。他心想只有不断地积累财富,将来才可以干大事情,做大事。可是跑供销却并不是你想像的那么容易,空手而归也是常有的事。有一次他日夜兼程,走了天津、石家庄、唐山等城市,由于产品不对口、关系难建立等原因,竟连一分钱业务也订不上。但他还是不放弃,又接连几次出远差。在饱尝了旅途的辛苦后,总算接上了一批接线端子业务。可回到家乡后,却发现本地企业没有生产这种产品。该怎么办呢? 此时,陈维国的专业派上了用场,他从宁波购来胶木壳后,开始自己加工配件。那时正是"割资本主义尾巴"最厉害的时候,他们在海岛洞头将产品加工装配好后,通过水路、公路再转到金华铁路发出。那次三个人共赚了7000多元,高兴之余,他们三个人买了些菜,杯来盏去,喝得脸红红的、舌头麻麻的才散席。 在维国的身上,始终有种十分难得的闯劲。有一年春节,他在跑供销时,因重感冒发烧,但他仍十分疲倦地坚持奔走,在十几天时间里,他走遍了南京、武汉、芜湖、哈尔滨、郑州、石家庄等城市大大小小的工厂,却没有接上一份业务。 跑供销是十分辛苦的,这陈维国不怕,但怕的是跑供销的不稳定。陈维国想起了"做生意不怕蚀(本),只怕歇(业)"这句民间流传很广的俗话,他开始陷入了深深的思考之中。思考的结果是变"行商"为"坐商"。他与友人一起创办了柳市通用设备厂,在柳市后市街37号设起了门市部,开始了"前店后厂式"的生产经营。他们除了自己生产一些低压电器产品外,还根据供销员的需求率先到上海、天津等地机电公司组织积压货源进行销售,促进了城乡商品的流通。 1982年,一场声势浩大的打击经济领域严重犯罪的活动在全国开展,柳市一些"冒尖户"作为重点中的重点。5月20日,浙江省委派出工作组进驻柳市,时称"八大王"的"冒尖户"受到了严厉打击(后全部被平反)。对国家政策形势洞察力很强的陈维国在这场活动刚开始时,便背起行囊远走他乡。因为他知道,在当时这种形势下,已有10万元积累的他如果留在家乡,自然会成为打击的对象。 1983年,形势开始发生变化,有关权威新闻媒体对温州和柳市的一些做法开始给以一些平和的肯定。这时,陈维国便回到了柳市,他投资7万元建起当时温州市最高的6层楼民房,一时轰动了温州全市,陈维国成了农村致富的典型。谷牧、董辅〖HTXL〗NB671〖HT〗等中央领导和著名经济学家 来温州考察时,先后来到陈维国家,同他谈心。陈维国谈了自己对当时政策的一些看法,并谈了当地能人"有心干事、担心出事"、"枪打出头鸟"的心理顾虑,同时提出了一些意见和建议。 担心归担心,陈维国还是根据市场规律去做生意。然而生意场上也有许多陷阱,有一次他同朋友一起做钢材生意,原想利用地区差价和本地货源紧缺的机会,好好赚上一笔。想不到5万多元汇到哈尔滨某企业的账户后,那企业事实上却没有钢材,而且最终钱也要不回来,陈维国辛辛苦苦积累起来的钱竟在一笔生意上亏得所剩无几。通过这次变故,陈维国提醒自己,在生意场上一定要慎重行事,要多靠自己的头脑而不能轻易信赖别人的花言巧语。 "做生意,人要适应市场,而不能叫市场适应我们"。善于发现市场商机的陈维国,后来又从杭州、嘉兴等地购配件和朋友一起装配电风扇,一台电风扇成本100元,在市场上却能卖160元,赚好几十元。1985年,他又和温州知名企业家郑元忠一起创办乐清县红光电器厂,生产DZ12空气开关,由于市场定位准确,注重产品质量,产品供不应求。当年,他和已经平反的"合同大王"李方平合作,一次性投资80多万元购买了市场紧缺的8吨的双金属片投放柳市市场,为提高柳市低压电器产品发挥作用的同时,产生了良好的经济效益,达到了"两全其美"、"一剑双雕"的效果。 敢试敢闯,敢为人先,善抓商机,善于思考,善出奇招,使陈维国像滚雪球一样很快完成原始积累。 为了更多人的健康,为了挽救更多的生命,在公立医院经费紧张的情况下,他果断投资于医疗事业,一时成为医疗战线上的佳话。 一个企业家存在的价值,并不在于他个人赚了多少钱,而在于他的行为给社会带来了什么好处,挑起了哪些社会责任。陈维国作为一名企业家,在国家医疗经费困难的情况下,为了留住更多的生命而毅然决然投资医疗事业,其所表现出的魄力、胸怀至今仍为人所称道。这是一个企业家挑起的社会责任,这是一个企业家对社会的无私奉献。 事情还得从1986年上半年的一天说起。那天,热心的他送被摩托车撞伤的朋友到温州第一医院治疗时,偶然听医生说,随着经济的发展,城乡摩托车大量增多,随之而来的是交通事故的急剧上升,由于温州没有头颅CT机,致使医疗诊断工作受到了很大限制,有时候只能眼睁睁地看着病人撒手西归。医院急需一台头颅CT机,但由于资金紧缺及医疗体制等原因,未能如愿以偿。 听到这里,陈维国很不是滋味。他大胆地走进了院长室,提出了自己愿意出资同医院合作的想法,得到了院领导的首肯。紧接着他乘船到广州、坐火车到上海,苦苦搜集有关头颅CT机的信息。结果终于打听到上海华山医院将引进美国9800全身CT机,以替代头颅CT机。根据卫生部和上海卫生局的要求,该头颅CT机将调剂到上海市其他医院。为此,陈维国利用自己的综合实力和良好社交能力,说明温州市由于摩托车剧增带来交通事故上升,因医疗设备跟不上而耽误了抢救良机等情况,终于打动了有关领导。最终以陈维国出资132万元,上海华山医院在温州设立影像研究中心的名义,将头颅CT机运抵温州,突破了当时医疗体制的限制。此事在温州上下引起了很大轰动,《温州日报》为此发表了3篇文章,对陈维国的壮举给予了高度评价。头颅CT机投入使用后,收到了良好的社会效果和经济效益。据温州市第一医院医生介绍,自从头颅CT机投入使用后,大大提高了医院诊断能力,每年因此而获救的病人增加了100多位。 根据陈维国同温州院方签订的协议,陈维国同院方对头颅CT机产生的经济效益前5年7∶3分成,后5年3∶7分成。然而在院方效益显著的情况下,陈维国却只收回成本,不拿分红,表示产生的利益无偿作为医院发展基金。对此,院方在钦佩之余,觉得很过意不去,每年春节专门组织人员到柳市,用从车站一直放鞭炮到他家这种农村最朴素的方式来表示感谢,并在5年间每年送上象征性的两千元表示心意。陈维国推辞不过,收下了。但他每次总是以摆酒相请这种传统形式来回报医院。当第六个年头到来时,陈维国则表示坚决不收。院方没有办法,只得放着鞭炮,送上"热心公益、功在千秋"的匾额来表示感谢了。 而有趣的是,由于陈维国的这次合作,使本地的许多父老乡亲得知陈维国同上海大医院有着相当不错的关系。自此以后,要求陈维国陪同到上海看病的人便渐渐多起来。陈维国虽然很忙,但基本上是"来者不拒"。有时候人家深夜找上门,陈维国也二话没说,披上衣服便随人家赴上海,忙上忙下,忙得不亦乐乎,最终还忙来了"求医之路"的雅号。 事过境迁,但陈维国对于那段历史还是记忆犹新,他觉得那次投资医疗事业是一件有意义的事情。陈维国认为奉献是一首百读不厌的诗,是一支永唱不衰的歌。近年来他在积极参政议政,提了50多个提案、议案的同时,还为柳市夕阳红工程、海塘建设、山区扶贫等公益事业踊跃捐资,总额达百万之巨。当一些亲戚、朋友因办企业、做生意资金缺乏或有其他困难,陈维国总是问寒问暖,尽自己最大的可能,予以支持。如今,他个人无偿借给亲戚朋友和同学的资金就达300多万元。当他看到别人因为他的帮助而事业得到发展、生活得到改善时,他心中总有一种说不出的惬意。 他说,人生短暂,要多做一些有意义的事,尽管现在换了身份,成了国有股份制银行的行长,但他还是希望在推进国有金融体制改革和业务创新的同时,今后能有机会再创办民营金融机构,更加贴近民营经济,为了个私企业的发展,做出自己更大的努力。 陈维国不仅是一个事业成功者,更是一个生活中的成功者,他广交朋友,真诚待人,讲求原则,注重学习,强调人要体现自身的价值。几年来,他一个初中毕业生完成了金融中专和电大的所有课程,顺利完成中国人民大学MBA课程,并准备攻读博士学位。他和爱妻吴小慧经常向在上海华东政法学院读书的儿子陈狄奇和在柳市中学读书的女儿陈天添灌输勤奋好学、诚实创业的思想,两个孩子都是学生中的佼佼者。十分注重孩子教育的陈维国认为,作为家长教育好子女,不仅是个人的使命,更是对社会的一种责任。 陈维国不愧是弹钢琴的高手,轻重缓急间,弹奏出的是一首首美妙动听的人生乐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