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年前,面对在中国高压开关市场占垄断地位的跨国公司,一位温州商人挺身而出,组织一批科研人员自主创新,向席卷而来的国际业界“大鳄”发起挑战。 历经12年风雨,这家企业在与跨国公司的屡次较量中,不仅成功研发了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系列高压开关产品,还通过核心技术扩散带动国内同行,以群体优势打破跨国公司的技术和产品垄断,为国家节省了大量外汇。 这家富有传奇色彩的企业是温州开元电气有限公司。 “谁说中国人不行?我就不信这个邪!” 20世纪90年代初,由于我国电力工业的迅猛发展和城乡电网改造工程的实施,国外几家大公司纷纷把眼光投向中国,争夺输变电装备产品的市场份额。当时,以压气式负荷开关为主流的环网配电开关设备在国内仍属空白,跨国巨头意大利VEI公司趁势大举进入。价格昂贵的进口、合资产品每年要花去国家巨额外汇。 这家跨国公司的技术权威还断言:“中国人的高压开关产品要赶上我们,至少要5到10年。”当时正从事机电产品贸易的温州商人李跃胜听到这个消息后,内心受到强烈震动:“谁说中国人不行?我就不信这个邪!” 1993年,作为唯一“外行”的李跃胜出现在西安中国高压开关行业专题研讨会的旁听席上。研讨会上,专家们达成了共识:我们应该自主研发高压开关,振兴电力装备工业中的核心产业。可谈到关键问题“谁来投资、谁来干”的时候,在场的10家国有大中型企业负责人面面相觑,犹豫不决。李跃胜站了出来:“我来投资,我来干!搞成了,我赚多少钱事小,国家保住了一个产业事大;搞不成,大不了我再去做贸易。” 1994年5月,在一片怀疑和不理解的目光中,李跃胜毅然放弃轻车熟路的贸易营生,拿出全部家底投入到陌生的高压开关研制领域。凭借自己在经商中建立的广泛人脉,李跃胜网罗了16名专家和科研人员,创办了温州开元开关厂,并在西安建立科研攻关组,开始压气式负荷开关产品的自主创新攻关,走上了艰难曲折的技术创新之路。 “哭什么!倾家荡产我也要干下去!” 白手起家去冲击技术难关,注定路途坎坷。1994年10月,“开元”自主开发的中国第一台压气式负荷开关的研制进入了冲刺阶段。一天深夜,刚回到温州的李跃胜被一阵电话惊醒。西安科研攻关组的一位工程师在电话那头说:“李总,完了!样机在试验时爆炸了!上百万元投入没了!” 当时,一些科研人员哭了起来。李跃胜宽慰大家:“哭什么!明天再干!不管花多少钱,倾家荡产我也要干下去!”第二天,李跃胜做的第一件事,就是往西安电汇了50万元。 在李跃胜坚韧不拔的精神鼓舞下,科研人员奋力攻关,经过一年半时间的艰苦努力,全系列的项目产品研发出来。样机送国家高压电器检测中心进行试验,一次性顺利通过,主要参数性能如短路关合电流、转移电流都超过了进口产品的水平。 此举极大地鼓舞了国内高压开关行业的信心。通过多种渠道,不少国内同行取得了开元开关厂技术成果,十余年间国内投产企业达到100多家。国内产业的群体优势,逼得VEI等跨国公司同类进口产品大幅降价,压气式负荷开关已由原进口产品均价15万元左右降到了7万元。直到现在,开元公司研制的这个产品一直是国内用户招投标的指导主流产品。 开弓没有回头箭。1996年,“开元”又联合常州、顺德的两家企业,和包括20多个教授、博士在内的一批科技人才,在西安创办了专门从事研发的森源电气有限公司。针对跨国公司ABB大举抢滩中国市场的势头,森源公司立项开发了市场急需的中置式真空断路器和中置式金属开关设备。经过2年多的艰苦努力,取得了填补国内空白的技术成果。 这个项目的成功对行业产生的影响和推动力,大大超过了第一阶段的自主开发创新。通过技术扩散,国内目前有500家以上企业生产该类产品,年综合生产能力达到十多万台,工业产值100多亿元。由于国产产品有明显的价格竞争优势,使得该产品均价从开始的10万元降到现在的6万元左右,有力地抵制了ABB的市场争夺,保住了国内市场份额的90%以上,为国家节省了大量的外汇。 “不掌握核心技术,永远是在给别人打工” 2002年,李跃胜和他的科研团队进一步凝聚人才和技术资源,组建了一个新的平台——西安维能电气有限公司,开发出了国际领先的、国内空白的纵旋式隔离真空断路器和纵旋移开式封闭开关设备。 建厂至今,温州开元电气有限公司已先后开发成功户内高压负荷开关、熔断器组合电器、箱型环网柜、真空断路器、中置式开关柜等七大系列数十个品种的输变电高科技产品,其中多项产品的技术属国内首创,主要工艺参数和性能达到或超过了当今国际同类产品的先进水平。 “在高压开关这个十分重要的装备行业,虽然‘开元’年产值只有1.5亿元,但它带动的产业链年总产值至少有100多亿元。”国内高压电器行业著名专家、西安高压电气研究所高级工程师屈绪民说,如果没有这些项目的成功,本行业一大批优势企业将投靠在跨国公司旗下,成为他们的制造基地。 “如果核心技术不掌握在我们手上,我们就将成为别人的加工工厂和组装车间,永远是在给别人打工。”最近被温州市政府评为功勋企业家的李跃胜感慨地说。(沈锡权、汪林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