着力解决好新形势下的三种矛盾 安定有序是和谐社会的重要特征之一,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础性工作和关键环节。没有社会稳定,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就无从谈起。维护社会稳定,促进社会有序发展要着力抓好以下三方面: 一是切实处理好新形势下的人民内部矛盾。 二是全面推进平安建设。 三是创新社会管理、协调好阶层关系 >>点击详细 利用好建设和谐社会的四个有利条件 这些有利条件,用胡锦涛在2005年2月的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提高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能力专题研讨班上的讲话来说,主要是如下四点: 首先,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和中国的社会主义制度,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供了最根本的保证。 其次,经过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的不断发展,中国社会生产力水平明显提高,综合国力显著增强,人民生活总体上实现了由温饱到小康的历史性跨越,我们已经具备了较为坚实的物质基础,可以为缩小社会差距、促进社会公平、完善社会保障、发展社会事业、加强社会建设和管理等提供更充分的物质保证。 第三,在中国,各阶层、各党派、各民族、各团体政治上享有平等地位,根本利益是一致的。 第四,马克思主义在党和国家工作中的指导地位已经确立并不断得到巩固,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思想深入人心,教育科技文化事业不断发展,全体人民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不断提高,民族凝聚力显著增强。 >>点击详细 构建和谐社会要推进“五大战略” 全国政协常委、国务院参事任玉岭在8月21日出版的《瞭望新闻周刊》中撰文指出,中共中央关于构建和谐社会的目标和要求,预示着我国的社会主义建设跨上了一个新台阶,达到了一个新水平。在这样的目标和要求下,中国改革一定要从当今社会的新形势、新特点、新问题出发,以新的观念、新的思维和新的办法,实事求是地理顺和整合好种种利益关系,以保证社会和谐工程的实施和中国改革更大的成功。 文章指出,新一轮的改革,要高度重视加速发展的均衡战略、收入分配的公平战略、长治久安的疏导战略、依法行政的反腐战略和资源环境的补偿战略。 文章强调,由于我国正经历着前所未有的经济社会转型期,所以也面临着矛盾凸现的高风险。社会发展中出现的企业改制、职工下岗、房屋拆迁、土地征用、拖欠工资、环境污染、执法不公、行为腐败等,都成为社会秩序失范的主要矛盾,也是社会风险的潜在原因。这种情况下,要看到百姓利益诉求的合理性,以疏导为主,用“情为民所系”的理念,保障百姓利益的实现。 “六个必须”构成和谐社会通盘方案 这“六个必须”依次为: 必须坚持以人为本,始终把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党和国家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做到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 必须切实抓好发展这个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区域发展,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转变增长方式,提高发展质量,切实把经济社会发展转入科学发展的轨道; 必须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改革方向,适应社会发展要求,推进经济体制、政治体制、文化体制、社会体制改革和创新,进一步扩大对外开放,建立健全充满活力、富有效率、更加开放的体制机制; 必须加强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实施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树立社会主义法治理念,逐步形成社会公平保障体系,促进社会公平正义; 必须把改革的力度、发展的速度和社会可承受的程度统一起来,以改革促进和谐、以发展巩固和谐、以稳定保障和谐,确保人民安居乐业、社会安定有序、国家长治久安; 必须坚持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发挥党的领导核心作用,维护人民群众的主体地位,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形成促进社会和谐的强大合力。 用“七大指标”衡量社会和谐度 落实科学发展观,建设和谐社会,可以从一些主要的社会经济发展指标中找到方向与答案。最近,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所朱庆芳研究员从国家统计局的相关数据中,选取了38个重要指标组成指标体系,概括反映了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的一些不平衡现象,需要在和谐社会建设中特别注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