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年外资并购市场上的真正主角来自中国。 一方面,中国的企业已经充分经受住了WTO过渡期5年内的洗礼和考验。 另一方面,国内股票市场全流通改革的完成以及金融市场的不断完善,可谓开启了以本土资本市场为主体的并购时代 有人说,2006年中国经济的最显著变化,如果用一个关键词概括,非“并购”莫属。 不是吗?在1月5日由全国工商联并购公会举办的“2006年中国十大并购”年会上,各位嘉宾脸上灿烂的笑容,清楚表明,由他们导演的一件件并购是多么漂亮! 当郭树清率领的中国建设银行,以97.1亿港元收购了美国银行(亚洲)股份有限公司100%的股权,实施了中国银行业有史以来最大的一次海外并购的时候;当陈同海领导的中石化以24亿美元,成功竞购两个区块的安哥拉海上油田的时候,无不“惊天动地”! 而围绕这些并购事件,我国今年连续出台的多项法规,又为日后的并购划定了方与圆。 我们相信,这些并购事件及法规,不仅正改变着现实的中国,同时也将影响着中国经济的未来。 “外资并购危及国家安全” 2006年3月,时任国家统计局局长的李德水在“两会”上大声疾呼:“外资并购有可能危及国家经济安全”。 他指出,“跨国公司对华投资已经从合资、合作到独资建厂,再到大举并购我国发展潜力较大的优秀企业……跨国公司在中国收购要求‘必须控股、必须是行业龙头企业、未来预期年收益必须高于15%’。”一时间,有关外资斩首式并购的言论风生水起。 仿佛为这些言论做注脚。人们发现早在2002年5月,法国电信商阿尔卡特以50%加1股的形式控股上海贝尔,就开启了我国垄断行业外资并购的先河。 此后这种“斩首”式收购越来越多。 分析人士指出,外资在华并购已经表现出整体并购、联合行动,全行业通吃的战略意图。 发生在去年6月的“向文波博客门”,更是直接触动了人们关于“国家经济安全”这根敏感的神经。 有专家分析,各界舆论对外资并购的“口诛笔伐”,在某种程度上造成了中国机械行业中所有外资对中国企业控股性的并购都被叫停。不仅如此,这场讨论直接催生国家有关部门及时出台外资并购法规。 外资并购法树起防火墙 2006年8月8日,商务部等六部委适时推出经修订的外资并购办法;9月8日正式实施的《关于外国投资者并购中国境内企业的规定》,加强了对重点行业、中国驰名商标、中华老字号外资并购的审查,通过离岸公司在国内进行收购操作的模式也被叫停。 一位商务部官员在2006年的讲话形象地表明了政策的方向:“中国目前没有在任何一个行业失控,否则,要我们有什么用!” 我们还可以看到,在外商投资的未来规划中,敏感行业的目录清单又变长了。“原则上,国家不准外资控股涉及国家利益和产业安全的行业”。 事实上有关外资并购的法规并非只此一条。 如2002年至2003年制定的《利用外资改组国有企业暂行规定》、《关于向外商转让上市公司国有股和法人股有关问题的通知》、《指导外商投资方向的规定》以及最新版的《关于外商投资产业指导目录》等等,都有关于外资并购的相关规定。 而且有专家透露,商务部不久将会整合这些规章与指引,出台《外资并购法》。 正是这些规定划定了外资并购的范围,哪些产业是外资并购的“禁区”,哪些产业是外资并购的“特区”已经明了。 数万亿美元的外汇储备加上中国企业多年的历练,使中国政府及企业对如何运用外资已越来越从容。外资对于高敏感度行业的并购,不仅难度加大,而且也可能因违法而难成功。 资本市场成收购主战场 一年多的股权分置改革已接近尾声,制约中国资本市场发展的最大制度性障碍已被扫除,A股市场即将迎来全流通时代。 而中国证监会今年及时修订推出《上市公司收购管理办法》,则奠定了资本市场收购的最为基本的制度框架。 近日又有证监会官员在“上市公司并购重组国际论坛”上透露,证监会将于今年研究出台《上市公司吸收合并管理办法》、《上市公司重大重组管理办法》等并购法规,同时会同有关部门进一步完善外资并购的法律法规,健全产业安全和反垄断预警机制,使外资并购行为进一步制度化和规范化。 这一切表明,通过资本市场进行收购将不再只是个案,而是会如常态一样经常发生。因为通过二级市场实现并购,程序简便,成本较低,因此,可以想象,日后的收购更多的将通过资本市场来实现。 事实上,国内证券市场并购活动近年来呈快速增长态势。 据统计,2001年以前,我国证券市场上并购数量每年不超过50件,但2006年,收购兼并案件就达到328件,资产置换案例达200件,股权转让案例达700多件。 比如一向低调的沈国军所掌控的中国银泰投资公司,就在2006年的资本市场上高调频频“举牌”,通过二级市场意欲并购G武商和百大集团,一度成为这两家上市公司的名义第一大股东。这两宗股权竞购战也成为2006年中国证券市场上的一大亮点。 并购市场中国唱主角 外资并购是2006年的热点,但并购市场上真正的主角则来自中国,来自今日榜上有名的企业掌门人所率领的团队。不仅郭树清、陈同海出手不凡,麦伯良等人所进行的收购也一样令人称道。 2006年,麦伯良率领中集集团并购荷兰博格,虽曾在7月遭遇“欧盟对华反垄断第一案”,但是12月,中集集团审时度势再次出手,设立合资公司,以4800万欧元间接控股收购了荷兰博格。 此次收购也使中集集团继集装箱、车辆业务之后的第三大产业———罐式储运设备产业的发展和全球化营运方面,更上一层楼;来自民营企业的施正荣,率领无锡尚德电力全资收购日本MSK公司,整个交易耗资1.6—3亿美元。创下至今为止中国企业收购日企标的额最大的收购案例。借此收购,无锡尚德将产品打入日本电池市场,在国际化道路上也迈出了重要一步。 并购专家认为,2006年虽发生了诸多的并购案例,但这只是起点,随着相关并购法规的日益完善,资本市场全流通时代的到来,将会有越来越多的中国企业通过并购做大做强,走出国门,驰骋于全球经济的大舞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