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日报消息(记者 邓洪涛 通讯员 席玲 刘国伟)科学需要幻想,更需要脚踏实地。记者了解到,从“神一”到“神七”再到“天宫一号”,“湖北造”一路护航。今天,让我们看看“天宫一号”里的“湖北智造”。 密封件:不识温度高低 美国“挑战者号”航天飞机失事直接原因——右部火箭发动机上的两个零件连接处的密封圈坏了。 位于襄阳市的中国航天四院四十二所专门为我国航天器研制密封件。 王江,该所密封件大师,他反复用此事来告诫同事们,密封件关系航天飞行器和航天员生命安全。“太空环境太复杂了。”王江说,密封件必须适应太空强紫外线和宇宙射线辐射、昼夜温差频繁交变等极端的空间环境。还要安全无毒,抗老化,抗皲裂,始终保持高度可靠的密封性能。 早在“神一”发射之前,四十二所就承担了国家“863”课题《空间飞行器动静密封材料》的研究,研制的特种橡胶密封材料达到欧空局及美国宇航局标准,达到国外同类材料先进水平。 该所承担了“神舟”系列飞船所有舱体密封件研制生产任务,提供了1万多件产品,一次性检验合格率100%。 相比飞船密封件,“天宫一号”密封件留轨运行时间更长,产品规格更多,安全性、稳定性要求更高,所用材料安全无毒,能经受住-70℃到200℃高低温交变,要“不识高低30年”。 四十二所科研人员再次“紧急集合”。课题组重新选择了三组配方,采购了几十种原材料一一进行比对、反复试验近百次,终于攻克。 模具又成难题。密封件形状、规格各异。大的直径有一米多,小的只有十几毫米。彭正贵是课题组里工艺专家,他把“天宫一号”里所有密封件的形状、结构啃了个遍,为每一个异形件创新了独特的机械加工工艺,几十种模具设计一次到位,误差不到0.01毫米。 研制时间紧,生产任务赶在八九月份,车间内又不能安装空调,硫化机内是近200℃的高温。生产过程中,既要防止烫伤,还要将重达250公斤左右的模具来回地升温、装料、卸料、起模、出样,不断反复。 科研人员往往是干爽爽地进去,湿透透地出来。 汗水,没白流。国家权威部门检测表明,四十二所研制的“天宫”密封件,各项性能满足设计要求,材料寿命大于30年。 冷却剂:置冷热于“宫”外 “天宫一号”升空后,各种仪表仪器产生的热量需要及时传导出去。围绕地球飞行中,迎太阳和背太阳之间的温差也极大。如何保证“天宫一号”内部温度始终控制在恒温? 武汉化学工业研究所有限责任公司科研开发部主任张文起昨日受访时称,“天宫一号”使用了该公司生产的一种新型冷却剂,在压缩系统的作用下,冷却剂在盘管内循环流动,及时将“天宫”内吸收到的热量传导到舱外,使舱内始终保持恒定温度。“用户没有想到,我们在很短的时间内就拿出了冷却剂样品。”张文起说,1994年3月,所里接到原化工部有关部门电话通知,我国需要一种新型导热冷却剂,希望他们尽快提供样品。根据当时仅知的几项指标,所里科研人员查阅了国内外相关文献资料,发现某种氟油的沸程、粘度等技术指标符合用户要求,于是很快承担了这项任务。 这种氟油沸点较低,在常温常压下,挥发性较强,须采用深度冷冻设备来收集产品,后处理时也要采取相应措施。为了打通流程,科研人员日夜攻关,连续奋战三个月,终于在1994年12月拿出氟油样品。 1996年3月,用户派员来武汉,实地考察认证产品的质量保证能力后,正式提出了任务委托书。 “从开始研制到正式提供出产品正样,前后仅用了两年时间。”张文起说。 从“神一”到“天宫一号”,我国载人飞船返回舱散热冷却剂全部由武汉化学工业研究所有限责任公司负责提供,两次被省政府授予参加中国载人航天工程有功单位称号。 “为完成‘天宫一号’冷却剂,推掉了很多国外的‘订单’。”该公司市场部经理曾光耀说,这个损失是值得的,因为为中国航天工程作出了我们应有的贡献。 |